发布时间:2019-08-08 10:59 我要投稿
11月27日,2017国际设计论坛(IDF)年度大会在广州南丰朗豪酒店举行。作为广州设计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以“在地全球化设计DESIGN & GLOCALIZATION”为主题展开观点、案例的分享和思辨。TCDI创思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覃思在论坛上作“从互联网思维,解读设计的在地全球化”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覃思
大会的主题是“在地全球化设计”,在开始演讲之前,我想先从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这件事情讲起。大家知道世界的出现,源于不知道什么力量导致的一场大爆发,然后形成了宇宙,形成了世界,接着诞生了人类。我们的老祖宗不知道这个力量叫什么名字,就把它叫“道法自然”。在西方,人们说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又创造了人类。在东方,我们则说女娲创造了世界。不管怎样,人类的“神”具备创造世界的力量,我们也具备跟神一样的力量,就是设计的力量。
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互联网文明,人类文明走过了几万年,农耕文明和原始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就产生了顺应自然的设计。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智慧大爆发,可以抗衡自然的力量诞生了,我把它类比于地化和全球化的一个过程。我会从形式风格、空间的运用、互联网等三个维度来谈在地全球化。
全球化和在地化在形式风格上是相对立的
首先第一个纬度,我们从形式风格的角度探讨。刚才我提到在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相互顺应的,从设计的角度说,我们在全球各地任何角落产生的关于居住、关于建筑的设计,它们本身都是在地的,比如苗寨、颐和园、窑洞,这些设计的诞生源于当地的自然、气侯、文明,这就是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是人类跟自然对话的结果。
真正的设计师,他应该坚持在地化的设计,但是他的作品并不缺乏国际的语言、全球化的手段,只是设计的核心在于更坚持用在地的材料、在地的语言,以及使用过程中在地手法的运用。
说到全球化,工业时代以后的人类智慧大发展,在地化慢慢开始模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变成了技术、科技与自然对话的过程,我们已经不再怕热、怕冷、怕高、怕水,我们可以用技术应对自然给我们的一切压力或者是挑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挑战世界。
在人类文明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行业也出现了一些相对应的手法,这些手法把在地文明跟在地手法给模糊化了。这些图片,你根本分不出是哪个城市,这就是全球化的另一种结果,失去在地的元素,我们在世界上就没有识别度。
很多所谓的设计大师,他们的作品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位置都是成立的,原因就在于作品没有融入对当地材料、文化的理解,他们展现的是全球化的手法。而我们偶像级的人物贝聿铭,他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中和,有全球化的手法,也有在地的文明导入。总的来说,在地化和全球化在设计风格和形式的上进行探讨,结论是相对立的。
新与旧在空间内的互融共生
我们在过去的项目中尝试过融合当地的文化,包括我们做过的一些公共建筑,但仍然没有太明显的识别度,但我们的设计师仍然希望在设计中添加一些在地的元素。比如云南生活规划项目,云南水资源污染较严重,因此我们的客户把项目周边几千亩湖退让了一两百米,圈地是为了做更多的活化,并且尽可能杜绝污染。我们在湖边做生态建筑,使用当地的材料,运用跟当地的设计模式比较接近的手法。作为建筑师的我们还是希望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我们的作品中使用更多的在地化元素。从第二个纬度“空间+”探讨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全球化和在地化更加融洽。
我一直在想,中国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旧建筑物,是不是可以用新的设计语言,通过新的空间运作,实现新与旧的互融共通?比如米兰广场本身是很古旧的建筑物,但是设计师在运作的过程中引用新的设计元素和手法,把它活化。上海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等都是在古代的建筑空间里运用新的设计语言和手法,把古建筑重新活化运作。而K11怎是在新的空间体系里引入在地的文化元素。一个是“旧+新”的运用,一个是“新+在地文化”的运用。
我们有一个项目,客户找到我们的时候它是一个很破落的建筑体,希望我们通过设计改造风格和形式,从而实现全球化的运作或者新的商业运作。我告诉客户光这个还不够,我们希望引入新的文化载体或者是当地的、在地的文化载体,于是我们把联合当地的规划局、文化局,将整个广场作了全新新的规划和调整,引入当地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比如当地的茶文化、戏剧文化等。
在地化和全球化的融合、再生,让整个商业街重新活化起来。我们作为建筑师和设计师,一直在寻找在地化和全球化互融共生的过程。所以在刚才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之外,我们还做了一个室内设计,一个古教堂。我们的客户是信徒,希望我们通过现代的手法载入他的信仰,于是我们在每个空间里面用光束打通,象征人跟神之间的沟通。在地的文化,接受光的提取,当光一打开的时候,他的信徒就可以跟神进行对话。我们作为建筑师,在我们的项目过程中应该不忘初心,用现代手法找到在地文化。
用互联网思维理解全球在地化
从互联网思维和手法的角度怎么去理解全球在地化?当前,我们已经形成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工业时代我们提倡标准化,到今天我们提倡个性化。农耕时代的在地化到工业时代的全球化,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在地化和全球化的融合过程。过去我们做一件事,只是一对一的过程,比如我把一块肉给你,你把一瓶酒给我。然而到了工业时代,我们做一辆车,这个车可以销往全世界。到现在,我们的产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来做。全球化的世界变成N对N的过程。
因此,对设计行业来说,从研发的角度去进行迭代升级是我们都必须思考、努力的事情。在个性化过程中,每一个品牌如何做到既全球又在地呢?在地化本身是个性的,但全球化则是标准的。迭代更新的过程中,应该把在地全球化的思维模式体现在产品生产中,所以应该分清楚我们服务的客户是B端还是C端,比如说开发商肯定跟我们探讨怎么规模化和标准化,但消费者是要定制化的。
一个设计公司一定要有它的研发方向,并且迭代升级要快。我们进行了50家房地产开发商的调研,得出一个很惊人的结果,这50家房地产商有19个开始做自己的标志,38家提出自己的产品线。以保利为例,保利提出全精装社区商业,设社区物业、社区商业、社区教育、上社区养老、社区住宅这5大商区,这个就是保利的标志。而金地则提出“360健康+”的概念,所以金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的是户外,户外任何一个跑道、游乐园都引入很高的科技。
这50家房地产开发商已经逐渐在进行升级,大部分关注的是社区产品精装、物业等纬度。具有品牌特性的开发商已经开始出现了,那作为设计师和建筑师,我们的品牌特征在哪里?邱德光先生的品牌特征就很明显,走的是豪宅方向,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标志是往哪里走。如果一个人在产品规划上弱一点,那他可以在户外空间上做到极致,要体现他的户外特性,研发高端产品,然后形成自己的运营体系,将自己资源形成闭环。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地化和全球化从形式风格的角度来说是有对立的,从“空间+”的角度它们是相融共生的,再到互联网时代,就需要我们思考怎么进行迭代升级。
谢谢广州设计周,谢谢各位!
《覃思:用互联网思维,解读设计的在地全球化》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ju.yuduxx.com/zxrd/79888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