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30 14:1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剃头匠,俗称"待招",是专门给人推头的职业。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对父母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若有违令者则斩首,这便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随着时间的发展,最初强硬措施的剃头逐渐转换为个人的自我修饰行为,剃头匠不仅要替人剃头,更兼为顾客刮脸、刮胡子、掏耳等等,全面清理顾客的面容仪表。
旧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店铺,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即剃头挑子。剃头挑子装备齐全,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里头放置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带着个流动的理发店走过大门小巷。
清朝剃头
从左到右分别为荡刀布、黄铜盆和胡须刷
挖耳勺
坐凳有两用,一是给顾客坐的,二是用于存储工具。坐凳有三个抽屉,似个小柜,下面两层放的是剃头的工具,如围布、木梳、掸刷、篦子、剃刀等。最上面的一层是存钱用的。
唤头的讲究有“三不打”:一是庙前不能打,不能惊动庙神;二是过桥不能打,不能惊动了龙王;三是最关键的,见到同行不能打,不能抢同行的生意,要遵守这些规矩。
剃头业行话很多,把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剃头行业还有其他规矩,如剃头匠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民间忌讳正月剃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行业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剃头,取抬头兴旺之吉利。
相对于现今各式各样的发型,传统剃头匠的头型样式则显得单薄简单得多。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剪“锅铲头”。若有哪家孩子满月要剃胎头的话,则非常考验剃头匠的手艺,在众多围观者的注视下,剃头匠要把哭闹的孩子头上细小的绒毛利索地剃干净,考验的是熟练的技巧和强大的定力。剃完胎头,孩子家里照例要给剃头匠端出一碗好吃的来,用好吃的肉荤来招待剃头匠,这是祖传的规矩。
剃头挑子的扁担也是有讲究的。扁担靠近"热"的那一端的绳子盘绕的方法不同于另一端。如果将扁担竖起,这一端朝上,绳子盘绕的形状颇似剑柄,同时这也象征着特权。
左为小孩剃头,右为老人剃头。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理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流动的剃头匠已很难见到,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唤头”是什么东西。在中国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项手艺面临消失,只存活在上一代人的记忆里。
由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执导的电影《剃头匠》通过讲述一个老年剃头匠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剃头行业在改革开放时代里的处境。2014年,主演靖奎老先生因为肺炎而患病去世,留下了剃头的技艺给弟子们,他的逝言里也说:“现在会剃头刮脸的人少了,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项手艺坚持下去。”有“京城板寸王”之称的刘清池为许多大腕明星剃过头,他自言:“我还不想做最后的剃头匠。”
时间磨灭不掉匠人精神,有一流心性和技艺的匠人可以唤醒我们心底固有的美德,一种对待事物认真耐心的态度。剃头匠传递的是细致的人生态度,毕竟他们卖的还是毫厘之间的功夫。
左为靖奎老人,右为“京城板寸王”刘清池。
《把你的寸头交给他们剃 颜值才能经得住考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ju.yuduxx.com/zxrd/42327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