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家居频道 > 装修热点 >

看世界各国怎么跟雾霾死磕到底

[摘要]【导读】当雾霾来袭的时候,大家苦苦等风来;等雾霾散去,该污染的还在继续。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仿佛随着这些短暂消失的碧水蓝天不断起伏,逐渐麻木。到底该怎么治理雾霾? 历史上遭遇雾霾侵袭的不只中国,虽然各国空气污染的成因可能不同,但或许对于我国...

【导读】当雾霾来袭的时候,大家苦苦“等风来”;等雾霾散去,该污染的还在继续。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仿佛随着这些短暂消失的碧水蓝天不断起伏,逐渐麻木。到底该怎么治理雾霾?

历史上遭遇雾霾侵袭的不只中国,虽然各国空气污染的成因可能不同,但或许对于我国的雾霾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生命时报》驻外记者深入那些曾经饱受雾霾之苦的城市和国家,带你看看它们是如何治理出蓝天白云的。

伦敦铁腕治雾霾

1930年3月29日,伦敦卡农街车站大楼的屋顶上,几名工人清理厚厚的灰尘。   

2013年伊始,“大雾”、“雾霾”等词频繁出现在中国各大媒体、网络上。当年1月中旬,北京空气质量甚至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状态,全国数十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此后,重度雾霾频繁出现。   

这不由让人回想起60年前伦敦的那场“毒雾事件”。不过,如今的伦敦已彻底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态城。《生命时报》驻伦敦记者对此进行一系列调查采访。

铁腕一:法律限制工厂建设

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1952年12月,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伦敦城区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2万人的生命。幸存者们的生活也从此改变,成千上万的人患上了支气管炎、流感、肺炎、心脏病等疾病。而这些烟雾就是来自伦敦工业、交通和家庭所产生的煤烟与海雾相混合,形成的极浓烟雾。   

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痛下决心,通过一系列“铁腕”式的措施整治环境,并催生了世界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后,政府先后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等多项法令。这些法令的严格执行与实施,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

铁腕二:大力推进“绿色交通”   

随着汽车的普及,上世纪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英国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净化装置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该笔收入用来推进公交系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

伦敦市政府还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私家车流量9%,每天进入塞车收费区域的车辆数目减少超过6万辆,废气排放降低12%。伦敦还计划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目前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还可免费停车。   

除了限制私家车流量,以自行车为标志的“绿色交通”近几年在英国异军突起。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就是“绿色交通”的崇尚者,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从2008年起,约翰逊提出了自行车“旗舰计划”,内容包括开通巴克利自行车高速公路、自行车租赁计划、自行车培训、增加停车点和新组建一个自行车警察部门、保护骑车人的安全,以及一系列提升自行车这一交通方式形象的活动。   

据伦敦自行车运动协会估计,伦敦每天有55万人骑自行车出行。如今在伦敦,带着折叠自行车坐地铁、火车已经是很自然的事,就连航空公司都有专门规定,为自行车空中托运大开方便之门。

铁腕三:倡导绿色能源

新能源的使用也是英国政府一直倡导的。按照英国政府2012年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以太阳能电板为例,当个人或者公司选择安装太阳能,政府将给予太阳能发电补贴。这种收益不仅来自政府补贴,还有它的确能减少民众的日常能源消耗费用。   

2011年底,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杜伦火葬场已计划在两台火化炉上安装涡轮发电机,利用火化热量发电,其中一台可为1500台电视供能,而另一台火化炉则可为火葬场办公区提供热能。   

另外,扩建绿地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目前伦敦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无论是别墅还是公寓,几百米开外一定会有大片绿地公园供民众游玩。政府还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黏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黏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如今,蓝天、白云、青草、碧湖、天鹅……“城市花园”已经成为今天伦敦的代名词,伦敦每年雾天不超过10天,“雾都”之名早已不实。

日本治霾40年

东京雾霾治理前后对比图

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曾生活在不见蓝天、大气污染的状态下。据《生命时报》驻日本记者了解,为了治理雾霾,日本前后花费了近40年时间,其中或许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0年前,日本人遭受的大气污染远比中国今天更为严重,PM2.5持续爆表。日本当时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光化学烟雾污染,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两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当时,东京患呼吸道疾病的群众迅速增多,许多民众后来组团控诉政府和企业,最终成为了推动日本政府就防治大气污染立法的重要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先是开始调集专家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得出结论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找到根本原因后,政府开始分阶段进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对工厂的治理上,后20年致力于汽车污染治理。   

在针对工厂的治理上,主要是针对工厂烟囱排放出来的气体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日本政府根据工厂烟囱高度、工厂所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等,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此时,如果搞一刀切,全面限制工厂气体排放,可能会影响日本城市化进程,所以日本政府将初始化目标定为:让区域内大气污染状况受到抑制,不再继续扩大。也就是让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好”。   

总之,全力让企业死守排放标准,逐步实现大气污染彻底治理。日本政府为了让企业都重视排放标准,于1968年推出《大气污染防止法》,将各种工厂排放气体标准上升到法律层面,保证处罚有法可依。各地方政府、居民等纷纷缔结公害防止协定,居民可以进入工厂监督污染物质的排放情况。   

同时,日本政府请专家替工厂想办法减排:政府出钱让科研机构研发可以装在工厂烟囱上、能去除有害气体的装置,并研发可代替工厂原料中硫磺成分的物质等。这些新设备和新原料,政府均让工厂以按揭的方式购买,并用于日常运转中。这种做法当时在大阪率先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在日本全国推广开来。   

工厂造成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日本政府在后20年着手治理汽车尾气。由于经济发展,私家车成为主流,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量陡增。对于民众,政府不能像对待工厂那样“限制排量”,也不能强制人们不开车。   

日本政府便请来科研机构对汽车进行改良,科研机构与汽车厂商共同改良汽车引擎,将其升级为性能良好、且排放量低的引擎。这类汽车一经推出便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很快就淘汰了耗油高、排放量大的汽车。即使到今天,日本汽车厂商还在不断致力于清洁能源汽车的开发。电动车、油混动力车等在日本不断推陈出新。   

此外,日本政府还大力修建四通八达的铁道交通网,开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坐电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车的使用也大幅降低。   

日本在这场夺回蓝天的“保卫战”中打了一场胜仗。如今,蓝天、白云、青草、碧湖……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

德国重工业区像公园

 

德国鲁尔区波鸿市的德国矿业博物馆。   

众所周知,工业污染是造成恶劣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命时报》记者在德国却看到,不论是重工业区,还是其周边城市,每天都能看到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其实,德国也曾为重工业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在空气污染严重时,鲁尔区的氧气含量甚至跌至15%左右。这导致居民出现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眼睛干涩、喉咙疼痛及肺病等,甚至还引发了多种癌症。   

上世纪60年代末,当地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一刀切”关闭重污染性的工厂。鲁尔区所在的数十个城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10年后,各级政府联合制定了“鲁尔行动计划”,把12个产业作为开发重点,包括信息技术、医药技术、环保等。   

同时,整个鲁尔区以分片组团式进行城市规划。各城区之间由间距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山水、森林、田园所分隔,按功能建立了科学园区、发展园区、服务园区、生活园区等小区。使生活区和各类工厂彻底隔离。全区还建立起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街头林立着“空气指针”(测量空气质量的仪器)。   

上世纪80年代末,鲁尔区53个城镇组成了鲁尔城市委员会,开始将这个世界上最老旧的重工业区改造成生态景观公园等后工业时代旅游景区,油罐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基地,旧厂房则变成了现代化的剧院。   

许多民众告诉记者,如今在鲁尔区工作,就像在公园里上班。国外游客则惊讶地说,原来重工业区也可以这么绿!尽管现在工业区的环境已经达标,德国还在继续推动环境建设,比如推出“2022年前关闭核电站”、“建设城市环保区”等环保新政策,以求给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实习编辑:张婷)


《看世界各国怎么跟雾霾死磕到底》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aju.yuduxx.com/zxrd/307043.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原始教堂大改造 变身摩登时尚LOFT美居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